第八百八十二章 官印_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八百八十二章 官印

第(2/3)页

里,“应该能算是‘至正’早年,这些钱都没怎么用,不过这至正铜钱一出来,这船的目的地和船上的人到底是谁就更不好猜了。”

  陈江华点头称是,“赣省元青花的烧制时间下线应该是在至正12年、1352年,那年徐寿辉的农民军攻下饶州,景德镇一带彻底沦为战区,不可能再烧制青花瓷出口。

  而中东的伊尔汗国一般认为是在1335年就开始瓦解,分裂成东波斯、阿富汗斯坦的卡尔提德王朝,西波斯的穆札法尔王朝和札剌亦儿蒙古人的札剌亦儿王朝,还有在土耳其的楚邦王朝,在至正元年那会这帮子家伙早就都是人脑子打成狗脑子。

  就算这批瓷器是在景德镇停烧元青花之后,从北方港口出口,这样去中东的原因会更不好猜,因为到了1355年,钦察汗国就攻破伊尔汗国首都桃里寺城,就是现在的伊朗大不里士,连伊儿汗国的第十五任君主努失儿完最后都不知所踪,桃里寺的正统伊儿汗国彻底完蛋。一些地方贵族也乘机独-立,下边接着的历史就是一团乱麻,这些瓷器的买主更加不好说。”

  “会不会是桃花寺陷落前,元朝给那个什么努失儿完的礼物?”

  “谁知道呢,可惜纸张没法在海水里保存几百年,不然可能能搞清楚。”

  1355年那会距离元朝彻底完蛋还早呢,南方各方势力乱成一锅粥,互相混战,还要和江南的元军干。连朱元璋都还在郭子兴手下混,明军都要在1368年8月才进逼大都,元顺帝这才弃城而走,全部逃往蒙古草原,元亡。

  在这之间的13年时间内,元庭出口点瓷器、派出几个使者也不是不可能——但得靠猜。战乱,元朝文档基本散失,根本找不到有关青花瓷出口的任何文字记载。

  没文字,合理的猜测就是最合理的可能。

  这海水里的纸张能保存多久?

  张楠不知道,但绝对没有600年,600天估计都难。

  除非传世,不然纸张想要保存几百上千年,那必须得在够干燥的密封环境,比如敦煌的藏经洞、西北地区一些佛塔的天宫。

  其实就在陈江华刚来印尼的这段时间,在宁-夏的贺兰-县,各级文物专家正开始对一座残破不堪、几乎倾覆的西夏时期佛塔进行拆卸重建,他们很快就会在佛塔天宫位置发现大量的纸、绢一类西夏文物。

  干燥、防水很重要。

  西北地区能有保存500年以上纸张的气候条件,南方就难了,反正你就别想从地底下发现纸张书籍。

  但成也萧何败萧何,极少量带字的“有机物文物”,要是泡在几乎没有氧气的水里倒是又能保存下来,比如马王堆里的那些丝绸。

  但张楠这种曾经和工地打交道的家伙,就别想挖出什么书籍、丝绸来。

  搞“地货”的,就指望点不会腐烂的物件,唯一的例外是一个南方出土宋版书籍的传说…

  张楠脑子里蹦出那个曾经圈子里听说过的传说,但这念头刚起,看到有潜水员露头。

  手里举着个不大不小的疙瘩,看到老板就站在阳光甲板上,摘掉呼吸器就喊,“老板,有个印章,带字的。”

  经过几个月的海底捞宝,潜水员和水手们也都知道:带字的就牛逼,特别是对老板和陈研究员而言。

  西方人也认得印章,这下一有发现,并没有按步就班的用框送上来,而是潜水员直送。

  这边陈江华也看到了潜水员手中的物件,道:“好像是官印。”

  一眼就作判断,不是因为他视力异于常人,而是印章本身外型很有特色,几乎没哪个元代古人、甚至是历朝历代的华夏古人私印会整这么个外型。

  张楠从潜水员手里接过印章,问了句:“哪发现的?”

  “残骸边的淤泥里,离原始海床深度有差不多半米。”

  张楠一点头,“干得好!”

  潜水员笑笑,得到老板的肯定是好事,这就咬上呼吸器再次潜了下去。

  这下张楠才同陈江华一道看这个略微生有绿锈的印章:方形,撅钮,就是钮特别高、印面不厚那种,和一般四面立体方方正正的那种印章不同,审美观上看着有点丑。

  这就是陈江华一眼认为这是官印的原因:丑是丑,但很实用---抓着高高的钮,敲起印章来会特别方便、快速,就像现代人的私章绝对不会去整个“公章型”一个道理。

  印面近乎四方,长宽都在7公分左右,整体高度因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lwxs00.cc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