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95 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_穿越之掉崇祯面前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295 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

第(2/3)页

还是煎盐法这种效率极低,成本极高的来盐方法呢?

  崇祯初年的时候,国库之空虚,让崇祯皇帝急于革新盐铁两个方面的财政,于是,后世有名的徐光启便上奏崇祯皇帝,极力举荐这晒盐法。

  为此,他曾经亲自做过试验,在晒盐成功之后,用数据给崇祯皇帝说话,并说明详细的晒盐步骤。只要按照这个晒盐法去做,盐价至少能减三分之二,再不济也能降价一半。

  除此之外,还有很多现有盐政上的弊病,比如豪灶兼并其他灶户的事情,或者被人侵吞盐场以为他用等等。如果推行盐政法,就都能解决。

  当时的崇祯皇帝听了大喜,因此提拔徐光启为户部尚书,准备革新盐政。

  然而,如果真要这么做,那食盐产量大规模增加,最终会损害了这些垄断了食盐售卖的盐商利益,当然也就损害了和盐商利益攸关的官场中人的利益。

  于是,朝堂上的人纷纷反对,说什么两淮盐政是朝廷目前税收收入的大头,如此大规模革新,万一引发动乱,必定严重影响朝廷的收入,要慎之。

  这个说法,让崇祯皇帝就犹豫了。他没底气啊,如今国库的钱严重不够用,要是再有影响,他向谁哭去?

  于是,盐商的代理人就再向崇祯皇帝进言,说如今的煎盐法,能让朝廷严格控制食盐的产量,尽可能地杜绝私盐。而要是用晒盐法的话,那都是成片的盐场,产量一增加,朝廷也没足够的钱向灶户收所有产出的食盐。多次一来,余盐太多的话,必然会导致私盐的泛滥,反过来损害盐税。

  另外,也还有其他说法,比如晒盐法的食盐有问题,海水咸淡不一样,其他地方的手段,不适合两淮等等。

  崇祯皇帝当时年轻不说,又没有什么阅历,听他们一个个都在这么说,听起来也觉得很有道理的样子。最终的结果,就是徐光启当了户部尚书,最终却还是没法在两淮推广晒盐法。

  而且他身体不好,就在崇祯三年因病逝世。于是,终大明一朝,两淮还是一直用煎盐法,而未用晒盐法。

  当张明伟要准备南下,把想法打到盐政上时,这段尘封的历史便被崇祯皇帝提及,才让他知道了这个往事。

  当时他和崇祯皇帝书信往来说这个事情的时候,崇祯皇帝便把当初的那些理由又说了出来。

 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,首先以张明伟的身份,崇祯皇帝更是相信他。

  另外,张明伟已经极大地缓解了朝廷的钱荒,只是如今需要革新盐政来补充后续国库钱粮的来源,即所谓开源节流中的开源。这让崇祯皇帝已经有底气了。

  再次,就是张明伟把盐商这一块的利益关系,真正地解释给崇祯皇帝听,这让他知道,所有的反对,从根本上来说,还是现有的既得利益者不想被人动他们的蛋糕,而不是他们在为朝廷国库,为公家着想。

  用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lwxs00.cc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